深度解读|2025《近视管理白皮书》:近视防控进入“精准化时代”
>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发布的《近视管理白皮书(2025)》,标志着我国近视管理从“一刀切”模式迈入个性化、精准化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时代。
2025年6月,《近视管理白皮书(2025)》在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期间正式发布。这是继2019年和2022年版本后的第三次重要更新,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牵头编写。
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,这份白皮书已经成为中国近视管理领域的实践共识和重要指南。本次更新基于精准化与全人群管理,整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,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。
近视现状: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
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,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。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达51.9%,其中高度近视率高达9.7%。
数据显示,对于8-12岁就出现近视的儿童,经过22年随访,最终52%的受试者近视度数超过-5.00D,32%的受试者近视度数超过-6.00D。这凸显了科学近视管理的重要性。
精准管理:分层分级的科学防控体系
新版白皮书最大突破是建立了科学的分层管理体系,让防控更加精准有效。
1、预防阶段(0 岁 - 近视发生前):筑牢根基,延缓近视萌芽
此阶段的目标是延缓近视发生时间,最大化保留 “远视储备”。要保证孩子每天不少于 2 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,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。同时,建议从孩子 3 岁起,定期(每 6 个月至 1 年)到专业眼科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,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。通过建立档案,能够持续跟踪孩子的眼部发育情况,为早期发现近视风险提供依据。
2、早期发现与干预阶段:精准识别,及时刹车
当发现孩子远视储备不足或处于近视临界状态时,就进入了早期发现与干预阶段。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散瞳验光准确区分真假性近视,这是制定正确干预方案的前提。如果确认存在眼轴增长过快或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的情况,需要强化预防措施,如更加重视户外活动、优化用眼习惯、改善光照环境等。同时,每 3 - 6 个月密切关注眼轴增长速度和远视储备消耗情况。在医生严格指导下,可考虑佩戴功能性眼镜或联合滴用近视防控药物等低强度干预手段,并定期评估使用效果,及时调整防控方案。
3、近视进展控制阶段(确诊真性近视后):多管齐下,遏制度数攀升
一旦孩子确诊为真性近视,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近视进展。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,要根据孩子年龄、度数、眼轴、角膜曲率、调节功能、生活学习习惯、家长意愿等综合选择防控方法。
光学矫正干预方面,普通单光框架眼镜是基础矫正手段,能保证清晰视力,但对近视进展控制效果甚微。角膜塑形镜作为目前公认的控制近视进展效果显著的光学手段,通过夜间佩戴暂时改变角膜形态,使白天无需戴镜即可获得清晰视力,不过其有严格的适应症(如年龄 > 8 岁,近视度数有一定范围限制)。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的镜片中央区矫正近视,周边区设计成微透镜或特殊离焦区,控制效果优于普通单光镜,是目前接受度较高的选择。
药物干预方面,低浓度阿托品是临床证实有效的近视控制药物手段,常与光学手段联合使用以增强效果。使用时需按医生处方长期用药,并密切监测使用情况。此外,行为与环境干预同样不可或缺,坚持户外活动、优化用眼习惯、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、保证充足睡眠与均衡营养等,都是近视防控的基础且重要的措施。对于伴有明显调节功能异常或集合问题的孩子,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针对性的视觉训练,有助于缓解视疲劳,间接辅助近视控制。
4、高度近视管理阶段(近视≥600 度):严防死守,预防并发症
对于高度近视人群,管理目标是控制度数增长,预防和治疗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。此时,严格定期随访至关重要,至少每 6 个月进行全面眼科检查,特别是详细的眼底检查。对于眼轴增长极快、其他方法控制不佳的进展性高度近视人群,可考虑后巩膜加固手术,通过加固眼球后壁来延缓眼轴增长。
金标准升级:眼轴测量成为核心指标
白皮书科学升级了评估标准,将**眼轴长度取代度数作为主要评估指标**。眼轴测量具有更敏感、更准确、更科学的优势。
绝大多数近视属于 “轴性近视”,即眼轴过长导致。眼轴长度能够更直接地反馈近视进展情况,以及未来眼底病变的相关风险。临床以 26mm 为关键分界点,若眼轴过长(>26mm),会对未来的眼底健康造成一定威胁。而且,测量眼轴的机器通常比人工验光更准确,不受孩子配合度或调节力影响。《2025 近视管理白皮书》明确指出,眼轴增长直接关联近视加深和眼底健康风险,是近视防控管理中的核心指标之一。
白皮书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眼轴,建立生长曲线。专家强调,眼轴年增长≤0.20mm可视为控制达标。
全流程闭环:从筛查到随访的无缝管理
白皮书提出了“筛查-诊断-干预-随访”完整闭环。初诊建档要求从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。
白皮书建议定期监测应每6个月查眼轴、验光。效果评估要求眼轴年增长≤0.20mm为达标。如果效果不佳,需要立即优化方案。
长期随访要求停干预后仍需跟踪6个月。防控不是“配完镜就结束”,而需要持续管理和调整。
全人群覆盖:从未近视儿童到成年人
白皮书首次系统性地将成年人近视管理纳入指南。重点关注进展人群(20%成年人近视仍会进展)和高度近视(≥-6.00D需定期眼底检查)。
对于未近视儿童,白皮书细分为“未达近视前期”和“近视前期”两类。6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约20%,10岁达40%。
近视儿童青少年是主要目标人群。角膜塑形镜、多焦点软镜、近视控制框架眼镜和低浓度阿托品被列为一线方案。
高质量研究:循证医学支撑精准管理
白皮书系统阐述了高质量近视管理临床研究的标准。强调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防控方法有效性的“金标准”。
时长至少需要1年,条件允许可延长。这是因为多种近视控制方法的效果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,且冬季近视进展速度快于夏季。
对照组选择需考虑年龄、种族等因素。同时要评估反弹效应,即停止干预后近视进展速度快于同龄者的情况。
综合干预:多元化手段联合应用
白皮书推荐多种联合治疗方案,如OK镜+阿托品等组合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被证实对近视前期儿童有效。
最近的研究发现,低度远视储备儿童每周坚持配戴高非球微透镜设计平光框架眼镜30小时以上可以延缓眼轴增长。
白皮书特别强调“近视者教育”的重要性。专家建议,学龄儿童应养成主动关注视力变化的习惯,监护人则需避免“过度焦虑”或“放任不管”。
技术创新:助力近视管理智能化发展
白皮书推动近视管理与人工智能、可穿戴设备结合。通过实时监测户外活动时长、用眼习惯等数据,实现更精准的防控。
依视路星趣控2.0镜片搭载全新H.A.L.T.MAX技术,增加了微透镜的屈光力和非球面性,产生距离视网膜更远的2倍非聚焦信号区。
此次创新升级使镜片延缓近视加深的效果较前代产品显著提升。
随着电子产品普及和学习压力增加,近视防控仍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白皮书的发布,为医疗机构、家庭和个人提供了科学指南。
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吕帆教授表示:“三版白皮书的迭代,见证了我国近视防控从起跑到领跑的飞跃。”
唯有将“早筛查、早干预、长随访”的理念落到实处,才能真正守护国民眼健康。